【概况】 南丰镇位于县境南部,东与山丹、永昌县接壤,南以祁连山分水岭与青海省交界,西和肃南县毗邻,北连永固镇,总面积146.2平方千米,地势南高北低,起伏较大,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直线距离16千米,海拔2590米,属寒冷湿润区。全镇辖16个行政村、68个村民小组,5202户、20466人,耕地面积12万亩,大部分是旱作区,农作物以油菜、中药材、饲草为主,辅以小麦、大麦、青稞、豌豆等。2022年,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22元,增长9%。
【产业结构】 将粮食安全纳入村“两委”班子考核内容,与16个行政村签订粮食种植目标责任书,全镇共落实粮食种植面积6.03万亩,占总播种面积的48.6%,超额完成粮食种植各项任务,核查发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79.64万元。明确责任、措施、时限三个要求,整改涉粮专项巡察问题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和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。持续壮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,深化与鼎丰公司、种植大户的合作,完成张家沟湾、黑山村7000亩高标准农田、2眼灌溉机井、6万方蓄水池建设,配套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,建成全省一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1.4万亩,为全县商品薯种植基地提供优质种子3万吨,助力民乐打造“马铃薯大县”。加快实现中药材产业抱团发展。由炒面庄村牵头,联合张连庄、秦庄等邻近村,以黑土地中药材协会和中药材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,建成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5个以上,确保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。全面推进草畜产业健康发展,有效盘活炒面庄、张连庄、玉带、渠湾、冰沟等村沿山土地资源,建成优质饲草种植基地3万亩,实现年储优质饲草2.4万吨以上。
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】 紧盯1024户脱贫户、监测户收入变化、就业等情况,持续跟进“一户一策”帮扶措施,及时解决生产生活难题,加快发展致富产业。摸排的14户C、D级危房户通过维修加固或转移方式得到安置。已脱贫户和监测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、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均达100%,全镇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。黑山村、玉带口村人饮管网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。落实小额信贷514户,提高群众发展动能。发放到户资金收益分红376户47.6万元、“雨露计划”补助资金126人37.8万元,发放村集体专项资金收益分红24.8万元,脱贫后扶持续加强。紧盯低保户、五保户、残疾等重点人群,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导致生活困难的961户家庭,因户施策纳入低保、五保或临时救助范围,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22.7万元,做到应兜尽兜、应保尽保。扩大金融服务等发展类政策覆盖面,发放已脱贫户小额信贷514户2570万元。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,2022年度新纳入监测对象143户,有序完成79户监测对象风险消除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12个村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、其他村均达到6万元以上。
【乡村旅游】 紧抓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机遇,巩固提升炒面庄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水平。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,实施村庄路、水、电、讯、物流等基础设施改善工程,对风貌改造工作全面开展“回头看”,建成沿线油菜花观光带及“一线六点”特色花卉观赏区,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。借力扁都口景区区位优势和“两口一线”交通优势,党员致富能人带头建成“秦之园”“七色田花海”休闲旅游观光园2个、四星级农家乐和家庭民宿宾馆15家,新增马道观光、特色餐饮、烧烤营地、旅游工艺品经销等经营个体320家,实现创收1500余万元。巩固提升炒面庄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水平,在国道227线沿线精心打造一批新型乡村旅游项目,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。
【生态环保】 持续巩固祁连山国家公园封山禁牧和“牛羊下山”成果,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2800亩,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得到有效保护。稳步推进“蓝天、碧水、净土”三大保卫战,严格落实“林长制”“河长制”,扎实做好森林草原巡护防火、水源地保护等工作,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。制定下发《南丰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管理考核办法》,建立完善“周督查、月通报、季奖惩、年考核”的长效机制,重点围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、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和整治危房危墙等内容,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清洁村庄创建实现16个行政村全覆盖。统筹推进村庄绿化美化、散煤煤质管控、秸秆禁烧、户厕改造等工作,全年清理转运生活垃圾50余吨,回收废旧农膜343吨,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
【生态及地灾搬迁】 牢固树立“搬迁即安全、搬迁即发展”的理念,抢抓全省生态地灾搬迁政策机遇,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整村整组搬迁作为防范地质灾害、农村空心化破题、生态环境保护、改善生产生活方式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。全年共339户群众搬迁至县城或乐民新城置业发展,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。渠湾村展尹组96户在全县率先实现整组搬迁,高质量完成搬迁群众住房安置。接续推进永丰村牛庄组整组搬迁,搬迁并拆除房屋84户,为全省生态地灾搬迁培树观摩典型,为全县整村整组搬迁积累经验、提供样板。将腾退宅基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指标交易盘子,同步做好搬迁群众养老金提标兑付、养老保险顶格缴纳、低保提标扩面、务工就业帮扶等工作,并规划修建集中养殖棚圈,妥善解决搬迁后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。
【社会治理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强化农业农村、安全生产、边界放牧、家庭婚姻等方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,全年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2件,化解率达到100%,有效维护社会稳定。推行“五治”融合乡村治理模式,推进农村移风易俗。围绕生态及地灾搬迁、土地流转、养老诈骗等方面,大力推进普法宣传,不断厚植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。常态化开展道路交通、学校、消防、食品药品、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,坚决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,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。
【民生事业】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,全面落实养老保险、合作医疗、农村低保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、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、妇女“两癌”免费筛查等民生政策,全年对514户1255人发放低保补助496.5万元,对341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51.03万元;对328户困难群众发放镇级临时救助资金31.74万元;对206户负担较重的家庭发放县级临时救助资金100.33万元,社会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。秉承“树敬老之风,促社会文明”的理念,重点打造炒面庄村、张连庄村、马营墩村等7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。拓宽企业务工、基地就近务工、公益性岗位安置、外出务工输转等就业渠道,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,年度输转富余劳动力稳定在7500人以上,输转收入稳定在1.5亿元以上。做好拥军优抚工作,发放优待证302人,发放优抚资金77.6万元。常态化开展“一行动一活动”“三进三问三查,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”等活动,实地走访或电话入户群众5202户,收集解决群众诉求193项,摸排消除各类风险隐患227项。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,16个村利用春节、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节点集中开展各类慰问关爱行动90场次,全面建立“1+N”关爱责任体系,定期入户开展关爱帮扶行动,解决“三留一困”人员实际困难,有效应对“空心化”难题。
【基层党建】 始终把学习作为武装头脑、强化党性的“加油站”,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4次、干部集中学习48次,邀请5名讲师围绕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法治建设等内容授课,夯实政治理论根基。创新完善培训机制,组织27名村党支部书记(副书记)跟班培训、网络学习,提升村“两委”班子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。升级打造党建标准化示范点3个,利用炒面庄村人才培训中心精准安排各类培训16场次,累计培训600余人。全面落实村组干部报酬待遇及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等政策,颁发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7枚,慰问表现突出党员、生活困难党员35名。创建“三级党建网格”16个,吸纳党员常态化参与普法宣传教育、矛盾纠纷调解、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,乡村实现有效治理。从源头上加强党员培养教育,严格规范党员发展程序、标准,全年发展党员9人,预备党员转正25人。严肃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“回头看”,处理违规违纪发展党员问题5个,党内除名3人。加强流动党员管理,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、交纳党费、作用发挥等方面情况,确保流动党员“不失联”。